“通过仿真分析,针对不同模块零件的薄弱区进行放量和夹具的设定,逐步释放材料应力,减少加工变形,最终保证了加工精度要求,使该类零件加工一次合格率从17%提升到97.5%”,十月份召开的讲评会上,工艺人员张天星为她负责的某重点任务提交了一份满意答卷。
此次任务最难的是非对称薄壁模块座,材料较为软性,加工过程中容易因形变造成尺寸超差。对于边长近200mm的正方形非对称薄壁模块座零件,如何合理安排工艺,确保形位公差控制在垂直度、平行度0.1以内,成了张天星比较头疼的技术难题。
由于没有经验可循,摸不准材料性能,第一次粗加工时实体结构没有完全释放材料固有应力,模块座整体扭曲回弹,零件的垂直度和平行度徘徊在0.2-0.5之间,一次加工合格率不到17%。
问题出在哪儿呢?形变都是从哪些方面带来的呢?带着一肚子的问题,张天星制作了一张形变原因系统图,然后每天上班就开始准时在现场“蹲点”,按照系统图逐项进行验证,试图抓住每个环节会出现的“坏蛋”。
“再试一次,切削深度小一点,切削形变可能会小一点”,
“再试一次,垫平零件,把形变的高度铣掉”,
“再试一次,换压板装夹,以免零件过分束紧,形变暴露不充分”,
“再试一次,热处理也要再加一遍,二次稳固”
……
克服超差的0.1,考验的是细节和心态。要想保证薄壁壳体严苛的形位公差要求,就必须让零件的形变应力从内部和外部加工尽可能释放,回归稳定状态。于是张天星不断优化工艺文件,从刀具到刀路,从装夹方式到夹具接触,从加工顺序到加工参数,一个多月内来来回回尝试了几十次。
“一次交检合格率97.5%”,计量人员的计量结果让张天星瞬间如释重负。从17%到97.5%,一次交检合格率提升了近6倍,产品质量提升了,生产效率也大幅度提高。(文/张天星 叶梦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