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预留版块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新闻

“十四五”如何建设高校信息化队伍?

发布时间:2020-08-12点击数:

   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今年爆发的新冠疫情带给教学信息化一个“大考”和“实战”的机遇,将对未来教育教学模式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高教信息化无疑起到了“探路者”和“排头兵”的作用。

  高校信息化队伍建设应注重哪些问题?“高教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需解决信息化队伍建设的痛点,强化基础项,做好加分项。”接受采访时,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胡钦太说。


胡钦太 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高教信息化是“探路者”和“排头兵”

  《中国教育网络》:站在2020年这个历史关口,您对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尤其是高教信息化截至目前的发展有一个什么样的评价?

  胡钦太:我国教育信息化经过几十年的风雨历程,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更是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成就:“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快速推进、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大幅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等“五大进展”。

  高教信息化可以说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排头兵”和“探路者”,经历了从起步阶段的基础设施建设,到以业务系统为核心的数字校园建设,如今已发展到以深度融合和创新驱动为特征的智慧校园建设阶段。近几年来,高等教育信息化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智慧课室建设、知识社区与科研服务、数据/业务中台建设、校园办事“一网通办”等多个方向取得了明显突破,迎来了又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中国教育网络》:今年也是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的编制之年,结合此次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您认为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会体现在哪些方面?

  胡钦太:从总体来看,教育信息化与国家发展和技术进步呈现整体上的拟合共振。大数据、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渐成为“新常态”,校园信息化生态环境建设呈现更多的“新基建”发展理念,融合创新等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内涵发展的重要趋势。新冠疫情给教学信息化一个“大考”和“实战”的机遇,必将对未来教育教学模式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我认为这种革命性影响应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作用将更加凸显;

  第二,教育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全局信息化发展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交互将更加频繁、边界将逐步淡化,教育信息化开放发展生态将加速形成;

  第三,教育教学模式将发生革命性变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逐步成为主流;

  第四,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智能教育将有效支持学习的个性化和精准化,同时将促进基于过程数据智能分析的学习评价方式变革;

  第五,优质教育资源极大泛在化和普惠性将进一步加强,智能教育将在消除城乡教育鸿沟,推动中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中国教育网络》:对于处于“双一流”大潮的中国高校来说,您认为信息化对于具体的院校未来发展的意义何在?您对各高校编制本校信息化“十四五”规划有些什么样的建议?

  胡钦太:毫无疑问,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明显的主题与特征之一。无论从国家、社会、行业还是到具体机构,信息化都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发展要素。对于处于“双一流”大潮的中国高校来说,要早日实现“双一流”目标,就必须要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

  与其它行业相比,高校信息化工作尤其具有特殊性和全面性。其它行业信息化发展相对而言可以重点聚焦,如金融业、交通业的信息化可以重点聚焦在提供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但高校信息化建设必须兼顾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现代化治理等多个方面,且由于各所高校的发展定位和优势特色不同,很难形成标准化的发展模式,因此信息化对于高校而言应着重从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改革创新的角度出发。换而言之,未来一所高校的信息化特色很可能就体现了高校的办学和发展特色。

  基于上述分析,高校在编制本校“十四五”规划时,应把信息化规划作为一个重点专项规划提出。信息化规划要体现、围绕和聚焦学校特色优势和“十四五”战略发展重点,要结合学校自身发展实际,精准地提出学校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发展战略任务的信息化实现路径和方法。

  要完成这样高度和有生命力的信息化规划,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要形成学校全局视野、多元主体参与的信息化规划范式;

  二是要结合学校“十四五”发展重点任务,积极提出系统枢纽、梳理重点任务、发展特色和推进路线的信息化视角和方案;

  三是宏观的信息化规划重在内涵,重在驱动,重在落实,可以不用过多反映技术实现细节,但信息技术部门要把握技术实现的动态实效性,要对规划落地的技术依托做到心中有底;

  四是要认识到信息化具有连接和融合的特点,不能做孤立的信息化,一定要注意学校信息化内外部环境的融合、信息化服务与用户使用习惯和体验的融合、信息化发展与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的平衡。

高教信息化队伍建设的六大痛点

  《中国教育网络》:高校信息化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您长期在一线对此有相当的研究和观察,能否为我们描摹一下当前高校的信息化队伍普遍情况?

  胡钦太:据我观察,高校信息化工作可以依托的人才队伍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学校信息化部门的专业全职人员,第二类是分散在党政管理部门和教学科研单位的兼职信息员,第三类是企业合作或外包服务的驻校开发维护人员。

  整体上看,高校信息化人才队伍目前存在以下问题:一、规模相对较小,难以满足各校信息化发展需求;二、结构存在缺陷,普遍缺少领军人物和开发人才;三、工作定位不高,职称晋升和薪酬激励制度受限;四、人才流动不畅,人事制度和市场期望存在鸿沟;五、创新能力不强,鼓励创新和成果转化渠道不顺;六、工作缺乏协同,统一认识和全局推进还有困难。现在来看,这些问题尚没有出现结构性破局的迹象。

  《中国教育网络》:您认为当前高校信息化队伍建设的方向何在?

  胡钦太:从学校发展需求角度讲,当前高校对信息化的要求已经从服务支撑逐步上升到业务融合、改革创新驱动阶段,因此学校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也必须要做相应的调整和转型。与前几年相比,高校信息化出现了一些明显变化趋势,比如维护和服务逐步趋向第三方专业外包服务,学校各项工作对信息化应用敏捷开发、快速上线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越来越期待兼具统筹协调、业务理解和信息化布局的信息化复合型人才。这些变化表明,未来高校的信息化力量一定是朝着更靠近学校业务发展主线、更靠近师生公共服务、更靠近教学科研单位的需求方向发展,这可能就是变革与创新的方向。

  近年来,广东工业大学在学校层面上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力度,提高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认同感,增加信息化从业人员自豪感与积极性;学校在职称晋升方面设置了相关的类别,目前正在探讨设置信息化工作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解决信息化队伍评定正高级职称天花板问题;待遇方面,学校逐步开展参照社会薪酬标准招聘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尝试,希望能取得满意的成效。

未来队伍建设应做好两个“平衡”

  《中国教育网络》:2018年4月,教育部正式提出了教育信息化2.0;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其中特别提到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在这个大背景下,您认为相比于教育信息化1.0阶段,2.0阶段的教育信息化队伍应该具备哪些特征,他们又应该从哪些方面对接教育现代化?

  胡钦太: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在教育信息化1.0历史成就基础上实现新跨越的内在需求,重点在于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和体系重构。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教育信息化队伍的变革与创新必须先行。

  前面讲到的高校信息化人才队伍的现状和问题,是高校信息化发展转型过程中一个阶段或一个时期内客观存在的。信息化发展阶段的螺旋式上升、高校对信息化理解和需求的变化最终会倒逼高校信息化队伍发生质的变化。当然,变化发生的速度既取决于学校领导层的思维决策,也取决于信息化队伍的自身改革。勇于拥抱改变、敢于自我革命、擅于提交“答卷”应该是这支队伍的基本特征,这样的信息化队伍能够更快地走上良性的正向循环,因为他们能够得到来自学校的更多支持。

  要对接教育现代化,未来高校的信息化队伍发展要适当做两个层次的区分和平衡:一支队伍是学校的信息化服务大团队,应该把学校内跟信息化相关的服务整合起来,包括桌面环境支持、网络接入、云资源申请、一卡通服务、信息化应用、空间使用申请、在线教育支持、培训服务、安全保障等,并构建完善的用户服务对接体系。大服务团队要强调专业化、有些服务甚至可以考虑外包,它的好处是能够充分整合服务资源,优化服务流程,还能为用户提供泛在一致的信息化服务;另外一支队伍是信息化规划、设计、协调和推进队伍,这是一个做“加分项”的创新团队,需要紧密跟踪学校实际需求,解决学校实际问题,这支队伍要具备初创企业的朝气和勇气,既要有发现问题的全局视野格局,又要有协调各方的魄力,还要有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教育网络》:相比于海外名校比较成熟而且庞大的信息化队伍,您觉得中国高教信息化队伍建设有哪些方面值得借鉴;我们的特殊之处何在,应该实现哪些立足于国情、社情、校情的“进化”?

  胡钦太:海外高校的信息化队伍建立的初衷并非瞄准信息化,而是让专业的服务队伍做好校园综合服务工作。受信息技术起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影响,信息化更早地受海外高校服务队伍重视,因此,海外高校的信息化队伍和信息化建设的起步比国内高校要早,积累比国内高校要成熟一些。国外高校信息化队伍在信息化能力整合程度、公共服务优化、原始技术创新、高科技成果孵化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虽然起步比较晚,但跟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同步,因而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实事的国情特殊性推动了大规模、标准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应用的快速普及,很多国外高校几十年演进的工作,我国高校在十几年时间内就完成了。

  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高校信息化队伍职能分块现象仍然存在,协同作战和体系化创新能力不足,接下来,我们要不断吸收借鉴国外高校信息化队伍建设的先进经验,推动信息化队伍“去行政化、重服务化”改造,促进信息化队伍的专业聚集和能力整合,构建更加开放的信息化创新体系,培育高科技企业孵化能力,以服务为切入点整合学校的信息化资源,更快地实现国内高校信息化软实力的提升。

科技动态

产品技术

政策解读

© 2018 湖北省机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邮箱:hbjd2018@126.com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8号湖北工业大学机械楼教七-A701室 邮编:430068 技术支持:未来视窗

官微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