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预留版块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新闻

聚焦两会‖许礼进委员两会提案全解读

发布时间:2023-03-09点击数:

 微信截图_20230309091202

 
  十四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3月4日在京开幕。全国政协委员,芜湖机器人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许礼进,聚焦中国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治理的热点、难点、焦点、痛点问题,提出多项提案。
 
  ●关于成立机器人国家创新中心
 
  ●加强工业机器人高端领域应用
 
  ●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
 
  ●规范颁证机关单位依法颁发相关证书
 
  ●检察机关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领域公益诉讼工作
 
  ●制定《反精神污染法》
 
  提案主要内容如下:
 
  01关于成立机器人国家创新中心的提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制定了《关于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暂行)》,这对于深化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我国关键领域技术创新能力,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已经连续9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稳居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尽管我国机器人技术与产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与国外先进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依然存在基础与前沿技术跟跑现象严重、关键共性与支撑技术供给不足、技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等诸多问题,导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大而不强”的局面没有实质性转变。
 
  但目前存在三个方面主要问题:
 
  一、机器人产业尚未建立起成熟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开发体系。
 
  二、共性核心技术有待系统突破,关键软硬件性能差距明显。
 
  三、产品功能性能亟待提升,核心竞争力相差悬殊。
 
  在此背景下,许礼进委员建议:
 
  一、构建新型举国科技攻关技术创新体系,打造机器人产业发展命运共同体,建立起市场导向、产业主导、院所协作、多元投资、军民融合、成果共享的创新机制。
 
  二、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共性、基础性和前沿引领性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支持引领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自主可控和高质量发展。
 
  三、打造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全球化开放创新平台,整合全球创新要素资源。
 
  02关于加强工业机器人高端领域应用的提案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2023年1月,工信部、教育部等17个国家部委联合印发了《“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引发高度关注。制造业是《实施方案》中首个提到的机器人应用领域,明确指出,加快机器人生产装备向相关领域应用拓展,推动在汽车、电子、机械、航空等已形成较大规模应用的行业,喷釉、打磨、焊接、喷涂等关键环节应用,打造工业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
 
  近年来,我国国产机器人发展不断提速,2022年1—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业机器人累计完成产量44.3万套,量虽大,但“量变”还未形成“质变”,产业链高附加值产品生态尚未形成,制约了我国机器人产业从大国到强国转变。
 
  但目前存在三个方面主要问题:
 
  一、国产机器人的整体技术水平对比国外还有较大差距,高端领域国产化替代困难。
 
  二、国产工业机器人缺乏真实的、丰富的应用场景,产品用户信心不足。
 
  三、我国高端制造领域需要加快自主可控,否则存在安全隐患。
 
  在此背景下,许礼进委员建议:
 
  一、强化政府政策引导,实施一批效果突出、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典型高端行业应用示范工程。政策引导应在“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同时发力。
 
  二、争夺机器人高端领域应用标准化制高点,在国际标准制定中彰显中国技术与实力。
 
  以机器人高端应用行业细分深化为导向,打造多层次人才培养高地。
 
  03关于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提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发展。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创新应用模式和全新工业生态,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竞争的焦点,成为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势在必行。
 
  近年来,我国工业互联网从无到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体系、实现路径和实践成果,有力促进了产业数字化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国家层面看,工业互联网已经全面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已建成具有一定区域和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50个,工业设备连接数量超过7900万台套,服务工业企业超过160万家。
 
  但目前存在四个方面主要问题:
 
  一、关键技术亟需突破。
 
  二、高能级平台偏少。
 
  三、推广应用制约较多。
 
  四、人才缺口依然较大。
 
  在此背景下,许礼进委员建议:
 
  一、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二、加大高能级平台建设。
 
  三、加大应用推广力度。
 
  四、强化人才支撑保障。
 
 微信截图_20230309091922
 
  04规范颁证机关单位依法颁发相关证书的提案
 
  我国证书门类繁多,目前我国尚无在毕业证书、资格证书、资质证书、技能证书等证书上要有颁证机关负责人签名的统一规定。颁证机关单位在证书上签名并不妥当:一是颁证机关单位负责人在证书中签名并无法律法规依据,签名行为有悖于“法无授权不可为”的精神;二是颁证机关单位负责人在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技能资格证等一系列证书签名,实际上也是印制,并非颁证机关单位负责人本人签名,毫无实质意义;三是任何一个领证者成才,是个人努力或者是教育机构教学的成果,颁证机关单位负责人在证书上签名,让人感觉个人崇拜的之嫌;四是颁证机关单位代表国家颁发给持证者,而不是颁证机关与单位个人行为,在毕业证书、资格证书等证书签上单位负责人名字,影响相关证书的严肃性,没有颁证机关单位负责人签名,并不影响证书的合法性。
 
  在此背景下,许礼进委员建议:
 
  国家应对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资质证书的格式作出统一规定。
 
  一、取消在颁发的证书上签署颁证机关负责人的签名的制度。
 
  二、国家统一各类证书格式持证者使用证书时,便于相关单位个人查验证书真伪。
 
  三、毕业证书、资格证书、资质证书、执业证书等一系列证书,由国家统一确定各类证书制作单位。
 
  杜绝社会上证书泛滥的各类情形。
 
  05关于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领域公益诉讼的提案
 
  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关国计民生,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息息相关,意义重大。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建设“质量强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建设质量强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由大向强转变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纲要》强调“加强质量法治建设”“支持开展质量公益诉讼”。在产品质量安全领域提起检察公益诉讼,有利于降低诉讼成本、保护消费者权益从而有效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体现社会公平正义,推动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社会治理。结合党的二十大关于“完善公益诉讼制度”的工作部署,为检察机关围绕“公益诉讼”及“产品质量安全”两个关键词依法能动履职指明了工作方向。检察机关应在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积极稳妥探索开展公益诉讼工作,不断提升办案规模和质效。
 
  但目前存在两方面主要问题:
 
  一、检察机关办理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公益诉讼案件范围较为狭窄。
 
  二、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就提起产品质量安全领域公益诉讼难以达成有效共识。
 
  在此背景下,许礼进委员建议: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法检沟通协调。
 
  二、持续深化探索,实现办案扩面增量。
 
  三、依托“府检联动”,不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06关于制定《反精神污染法》的提案
 
  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领导人对精神污染已经高度重视,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并着手开展清除精神污染斗争,但因种种历史原因,斗争未取得实际效果。
 
  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教育等主题教育等一系列主题教育,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在思想上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今天,应当依照法律规范进行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为依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防止人民群众遭受精神污染,除了正面引导及开展系列学习教育活动之外,还应当针对少数别有用心人员或组织,恶意污染民众精神的负面行为,建议运用法治手段进行整治清除。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止人民群众精神毒害,确保广大人民群众饱满的健康精神状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之中。
 
  在此背景下,许礼进委员建议:
 
  国家应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精神污染法》,并能体现以下五方面内容:
 
  一、禁止渲染对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利益及社会稳定艺术表演、文学作品。
 
  二、禁止危害社会公德、伤害民族情感、损害优良传统文化的行为与活动。
 
  三、禁止限制或强制他人个人宗教信仰及个人依法生产生活的行为与活动,如传销组织、邪教组织对不明真相的人的洗脑行为等。
 
  四、禁止以对外学术交流名义,与反华势力勾连,从事不利于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文化思想渗透活动。
 
  五、对制造精神污染的组织和个人,应当依据《治安处罚法》或《刑法》的相关规定,予以惩处。
 
微信截图_20230309091223
       信息来源:芜湖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科技动态

产品技术

政策解读

© 2018 湖北省机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邮箱:hbjd2018@126.com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8号湖北工业大学机械楼教七-A701室 邮编:430068 技术支持:未来视窗

官微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