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预留版块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新闻

“机器人+”应用行动带来新机遇重庆机器人产业如何乘势而上?

发布时间:2023-03-07点击数:

   “2022年,我们销售收入只有2000多万元。但在今年,要力争机器人产量突破3000台、销售收入达到2亿元。”最近,重庆鲁班机器人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下称鲁班研究院)定下了2023年的“小目标”。

微信截图_20230303085555
  1年时间,从2000多万元到2亿元,如此大的跨越,难度可想而知。但鲁班研究院却有底气。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给机器人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鲁班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将有更多用武之地。我们相信,只要抓住机遇,公司今年就将进入快速发展期。”3月1日,鲁班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不久前,工信部等十七部委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政策号令下,重庆机器人行业立即行动起来,抢抓“机器人+”应用商机。鲁班研究院,只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
 
  未来:重庆机器人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鲁班研究院成立于2016年6月,是重庆首批新型高端研发机构之一。成立至今,其先后成功研发出医用检测机器人、打磨抛光机器人、隧道作业机器人、教育机器人等四大类、10多款机器人,取得发明专利约100项,其中包括新一代机器人的传感器、工艺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
 
  不过,这些研发成果并未很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近几年来,鲁班研究院的机器人系列产品一直未能真正打开市场,年销售收入始终低于3000万元。
 
  2022年,鲁班研究院凭借自主研发的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新型六维力传感器,成功打入苹果供应链。今年年初,其与重庆本土机器人企业合作研发、配置了该传感器的打磨抛光机器人,拿到了某苹果产品代工厂的大量订单。由此,其经营出现了转机。
 
  “而我国近期启动实施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又让我们喜上加喜。”鲁班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该行动将主要聚焦制造业、医疗健康、养老服务和教育等十大重点领域,推动机器人更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场景,而鲁班研究院研发的机器人系列产品,恰好在这十大重点领域有用武之地。
 
  面对新机遇,鲁班研究院在拿到苹果产品代工厂订单后,自然不满足于现状。在前期双方已建立合作关系的基础上,鲁班研究院目前已委托该代工厂推销机器人产品。“他们的营销团队有资源,也有丰富的经验,我们希望借助他们之力,尽快把我们的机器人产品推向国内更大的市场。”这名负责人透露。
 
  与鲁班研究院一样,重庆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也有自己的谋划。目前,该公司正联合重庆部分科研机构、高校,加快推进打磨抛光机器人和中厚板焊接机器人的关键核心技术及应用研究,力求早日取得成果。同时,公司还派出市场营销人员四处奔波,全力拓展机器人产品销路。
 
  “近几年来,重庆华数发展势头良好,机器人年销量约为2000-3000台(套)。未来,抢抓‘机器人+’应用行动带来的新机遇,我们力争3年内把机器人年销量做到1万台(套)左右。”重庆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项目主管郑登华说。
 
  事实上,抢抓“机器人+应用”商机进行布局,在重庆机器人行业已成为了共识。
 
  日前,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在两江新区组织举行了一场学习《“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暨重庆落地座谈会。会上,乐聚(重庆)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机器人企业携带拳头产品进行了推介,重庆美利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有使用机器人需求的企业发布了需求信息。供需双方坐在一起沟通交流,寻找合作机会。
 
  同时,近40名来自“政产学研用”领域的代表聚焦“机器人+”应用行动,为协同推动“机器人+”应用在渝落地,助力重庆机器人产业提档升级建言献策。
 
  “‘机器人+’应用行动的实施,意味着‘机器人﹢’时代已到来。未来,从中央到地方有望出台一系列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机器人将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应用,重庆机器人产业迎来了提档升级、做大做强的新机遇。”重庆机器人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何国田认为。
 
  现状:缺少本土知名机器人品牌
 
  新的机遇下,重庆机器人产业已准备好了吗?
 
  在何国田看来,重庆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过去10余年来,重庆从机器人产业的一片‘空白之地’发展成为国内机器人产业重要集聚区,初步形成集研发、整机制造、系统集成、零部件配套和应用服务一体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全产业链。目前,全市机器人企业、研发机构数量已超过300家,产品涵盖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各类机器人。”何国田说。
 
  尽管如此,重庆机器人产业却还没有做大做强,与沿海发达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以市场规模最大的工业机器人为例: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重庆工业机器人总产值为300亿元左右。而同期,深圳市工业机器人总产值却超过950亿元。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重庆鲜有在行业具有影响力的本土机器人品牌。”何国田认为,重庆机器人产业要想做大做强,尚面临着缺乏本土知名机器人品牌支撑的瓶颈。
 
  以工业机器人为例,目前在重庆,企业使用的工业机器人90%以上都是国外品牌及国内品牌。而重庆本土工业机器人品牌由于知名度普遍不高,市场推广较艰难。
 
  服务机器人方面,近年来重庆已研发出大量产品,涉及教育娱乐机器人、养老助残机器人、安防机器人、无人微耕机、无人机、无人船、胶囊机器人和手术机器人等多个类别。不过,因缺乏品牌支撑,市场占有率很低。
 
  重庆为何缺乏本土知名机器人品牌?何国田认为,要打造知名度高的机器人品牌,首先是要研发出质量一流的产品。而在重庆,受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政府投入研发经费少且分散等因素影响,企业和科研机构研发创新能力还不够强。近年来,重庆虽在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研发成果,但机器人研发实力整体上仍不如广东、江苏和浙江等省份。这种情况下,全市诞生的质量一流的机器人产品很少。
 
  另一方面,重庆有的企业和科研机构虽研发出了好的机器人产品,但由于缺少资金,品牌营销和市场推广不得力,也迟迟未能打造出知名品牌。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鲁班研究院研发的教育机器人、医用检测机器人和打磨抛光机器人等产品,整机性能达到了国内或国际一流水平。然而,因产品研发出来后缺乏品牌营销和市场推广资金,并且贷不到款,该研究院既招不到优秀的营销人才,也不敢多聘用一些营销人员。近几年来,其依靠仅有四五人的营销推广团队进行品牌营销和市场推广,效果不理想。
 
  “这也是导致我们机器人系列产品近年来销量不太好的一个重要原因。”鲁班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坦言。
 
  对策:集中资金和优势资源打造龙头产品
 
  未来,重庆机器人产业如何才能弥补短板,做大做强?
 
  何国田建议,重庆可从三方面发力,补齐、补强机器人产业创新链,培育本土机器人品牌。
 
  具体而言,重庆可整合市内智能机器人技术、设备、资金和人才资源,争取国家在项目资金和立项审批方面的支持,建立国内领先的机器人智能发育开发、检测、标准平台,夯实产业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同时,可出台金融政策并分类施策,通过政府搭台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入对接,激励金融机构积极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解决制约机器人企业和科研机构发展的融资难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重庆需出台支持机器人技术研发及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重点专项产业政策。”何国田表示,譬如,可建立机器人企业动态调整培育库,制定企业成长路线图,实行领导挂钩联系企业制度,“一企一策”帮助企业解决各种难题;可聚焦“机器人+”应用行动的十大重点领域,从产业链创新生态发展需求出发,集中资金和优势资源,重点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进行核心技术攻关和相关产品研发。并构建“政产学研用”创新发展体系和标准、测试体系,以缩短产品研发时间、加快推进技术成果产业化。
 
  在此基础上,可从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机器人类别中分别选取1-3款技术水平高、有发展潜力的机器人产品,通过经费支持、搭建展示展销平台、强化示范应用推广等方式,助力其塑造品牌、拓展市场,打造成知名的龙头产品。
 
  “未来,如果每个龙头产品能做到几十亿元的市场规模,就有望带动重庆一大批中小机器人企业成长起来,进而做大重庆机器人产业规模、提升行业竞争力。”何国田说。
 
  何国田还建议,重庆可学习借鉴沿海地区的做法。如,2022年,深圳市相关部门发布了《深圳市培育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要实施核心零部件与系统集成自主创新工程、智能机器人示范应用工程、质量品牌提升工程等重点工程。其中在质量品牌提升工程方面,致力于通过支持企业积极参加世界机器人大会等国际行业展会、推广前沿技术和可靠性应用解决方案、加强机器人集群品牌宣传等举措,打造知名度高、综合竞争力强、产品附加值高的机器人国际知名品牌。
 
       信息来源:凤凰网川渝

科技动态

产品技术

政策解读

© 2018 湖北省机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邮箱:hbjd2018@126.com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8号湖北工业大学机械楼教七-A701室 邮编:430068 技术支持:未来视窗

官微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