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余娜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最新发布的中国未来发电报告3.0显示,中国到2050年将实现88%左右的一次能源来自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低碳转型的过程中,以风光为主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将发挥重要作用。
“低碳转型与保障能源安全并行不悖,我们现在不仅要保障能源的供需安全,还要有合理的增长。从长期来看,供给侧的优化、提效、服务,将增强能源安全性和独立性,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比例的增高。风和光要担当大任,不仅要增加装机,而且要高质量发展。”在12月6日举办的“清洁能源多一小时”启动仪式暨清洁能源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表示。
在“十四五”的规划蓝图中,更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更高比重的能源消费增量以及更高质量的电网消纳和存储能力,正为能源行业带来转型契机,亦推动各类用能单位积极加快双碳进程。在这条全新赛道上,天合光能、凯盛科技、IBM、普华永道、中国电建、葛洲坝集团等清洁能源企业全力加速,竞相布局。
加快双碳 布局可持续发展
发展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不仅是中国的战略选择,也是全球的共同选择。
作为在中国科创板最早的上市公司,天合光能(688599.SH)布局光伏产业已长达25年。其25次创造和刷新光伏世界纪录,成为唯一获得德国TUV和美国UL售价免目击实验室的企业。
在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看来,清洁能源将成为未来能源变革的主力军。“作为光伏行业龙头企业,天合光能始终践行‘用太阳能造福全人类’的使命,与各相关利益方推动行业向前。”高纪凡说。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天合光能业务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天合光能业务光伏组件全球累计出货量超100GW,生产清洁能源电力超1350亿度。
作为中国建材集团旗下玻璃板块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的重要平台,凯盛科技(600552.SH)正以发电玻璃为支撑,形成多种应用场景,使得建材化的模组形成,让负碳建筑、发电屋顶和发电的幕墙成为现实。
凯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丛笑建议,建筑光伏一体化走向新阶段,需从三个方向共同发力。第一是应用研究,通过应用研究提高光伏产品的建材化,才能真正助力负能耗建筑。第二是标准制定,即标准和图集编制,规范的BIPV产品生产、工程设计、应用建造。第三是市场推广,需要通过与建筑院的合作,在设计阶段统筹考虑,提供整套的光伏建筑一体化服务,打造企业竞争优势。
发力可再生能源,不少跨国企业选择了“跨界布局”。
“作为一家百年IT企业,在新能源、石油化工、钢铁、民用基础设施、零售等领域,IBM进行了高度参与。IBM认为通过IBM的咨询、科技涵盖了混合云、人工智能、绿色高性能及、企业级软件,可以与企业携手共创达到可持续的目标。”IBM大中华区科技事业部可持续发展软件业务总经理赵晓凯介绍。
据其透露,利用IBM生态与合作伙伴技术与专长,IBM正从五个维度着手,将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到行动上。即制定可持续性战略和路径路;ESG数据的获取、管理、报告及风险管理;智能资产、设施和基础设施管理;负责任的算力及绿色IT;可持续的供应链以及循环性。
作为绿色变革的先行者与践行者,普华永道于2021年发布了行业内首个经近零承诺,即在2023年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较2019年基准值减半,并通过投资碳清除项目在2030年前使气候影响达到近零,以符合巴黎协定1.5度控温目标。
“根据我们的多年经验,普华永道形成了涵盖双碳转型战略、碳资产管理与科学碳目标设定、气候风险管理披露等在内的企业低碳转型服务体系与方法学。同时普华永道也深知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双碳管理的重要抓手,利用自身业务开展的经验优势,积极开发并为企业提供数字化工具,助推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降本增效。”普华永道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合伙人王莹表示。
组队出海 同绘最大同心圆
当前,全球液化天然气市场收紧,主要石油生产商的削减供应,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多种能源价格飙升且供应短缺,冲击着全球消费者。
“国际业务不确定性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中国电建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新能源与电力部总经理李斯胜坦言。
在其看来,中国企业出海面临中西美博弈、新冠疫情的冲击、发展中国家主权债务重组、非常规安全、六座大山。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使得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加速构建。
对于如何促进海外新能源产业发展,李斯胜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锚定双碳目标,擦亮绿色底色。顺应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大潮,大力开发海外清洁低碳能源,主动融入全球绿色体系,为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贡献电建指挥和电建方案。
第二,发挥比较优势,释放新型潜力。建议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特别是跟欧洲国家合作,跟日韩企业合作,积极与发达国家的企业开展绿色低碳能源国际合作,既放大自身能力,又创造和谐外部发展环境。
第三,找到最大公约数,同绘最大同心圆。建议金融企业、投资企业、设备供应商、建设企业能够抱团取暖,组队出海,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国际市场的诸多风险和挑战。建立有序、健康、可持续的交流机制,避免企业间的恶性竞争。
中国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剑锋也提醒,尽管当前海外新能源业务进展不错,但中国企业一定要居安思危。要充分利用多元化和创新融资渠道和合作模式,推动中国技术和标准走出去。
李剑锋建议,在利用国际化和本土化资金上,企业应思考如何做得更好。在央国企和民营企业的合作上,不应局限于简单的买卖关系,还可从资本合作、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互补协同等角度进行探讨。在碳资产的盘点、计量和变现上,应思考如何利用绿证碳权益,提升企业的EPC竞争力。在利用绿债、绿色信贷、绿色基金上,也可以进行更多的实践。
值得一提的是,更多的能源企业选择抱团出海。2017年的7月,中国电建联合中国信保、华为等龙头企业成立国际新能源解决方案平台,目前企业数已从最初的7家拓展到29家。
为全方位加强清洁能源国际合作,中国机电商会也成立了绿色低碳国际合作委员会及新能源工作组,整合内外资源,面向业内企业开展一系列政策解读、能力建设、产业链合作等专业活动,并取得良好成果。
“我们将充分利用外资优势,积极挖掘国际合作资源,推动共建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能源绿色可持续发展,促进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能源领域国际交流技术对接,与国际伙伴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会长张钰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