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百年建党史同时也是中国工业获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建设史与奋斗史。几十年的跨越式发展,凝聚了工业界老领导辛勤的汗水和无私的奉献。他们参与了中国工业的崛起,见证了中国工业的发展。为庆祝建党100周年,追寻老一辈工业人的奋斗印迹,恰逢《中国工业史》首批7卷出版,中国工业报走访了一批工业界老部长、老领导。让我们随着他们讲述的影响行业发展的重大事件,回顾工业奋斗过往,重温我党光辉历程。
何光远:党领导机械工业砥砺奋进
“中国的经济发展始终是在党的领导之下进行的。”作为我国机械工业建设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向中国工业报讲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机械工业砥砺奋进的往事。
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
党把人民生活放在心中
何光远回忆说,建国初期没多久,需要恢复国民经济,在收复旧社会留下的这个破烂摊子搞整顿时,中央决定从苏联引进156项重点工业项目。这156项重点项目包括一汽、洛拖、一重、兰州石油化工机械厂、沈阳一机床等,这样把经济基础、机械工业发展的底子打下了。
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这一举动能感受到,党是把人民的生活放在心中;党是要把经济抓上去。“所以我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始终是在党的领导之下来进行的。虽然它是通过政府各个部门来具体贯彻,但党中央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领导作用。156项是很突出的,就是要针对中国最薄弱环节引进技术。”何光远说。
“还有令我记忆深刻的,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因为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经济受到很大的破坏和损失。”何光远继续回忆说,当时要由乱到治再到整顿,那时候党中央是小平同志在主持工作、在抓整顿,然后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这也可以看出来,在关键的时候都是党中央进行重大决策部署,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在关键时刻,党的领导作用是非常突出和明显的。
不能买来现代化
回忆中国机械工业发展历程,何光远谈起了上海宝钢的建设。1978年12月动工兴建的上海宝钢,是1949年以来全国建设工程中投资最多、技术最新、难度最大的一个工程项目。何光远回忆,当时宝钢一期建设的时候,以我们的工业基础,要把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冶金企业建立起来确实比较困难。所以第一期是全套引进的日本技术。
宝钢一期1985年9月建成。到了二期建设,到底还是按着一期这样干?还是有什么新的路子?何光远说,当时的机械工业部、国家经委就考虑,咱们不能买来现代化,而且外汇也十分紧张,因此提出通过招标,引进技术,国外企业与国内企业联合制造的方案,不仅减少外汇支出,而且通过这个项目掌握技术,提高我们制造工业的水平。当时的机械工业部提出了很多具体建议,在多重压力和挑战下,最终这一项目按照这样的思路如期建成,国内企业参与了其中很大一部分设备的制造,提高了制造水平。以后很多冶金企业设备,也都是国内制造的。
何光远还谈到了我国的工业发展现状。他表示,现在世界科技进步非常之快,中国必须跟上脚步。虽然这几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还有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到掣肘,比如在汽车行业,芯片成为很大制约。现在中央下决心要补这块短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两化融合,即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重点发展信息产业,对工业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
当前,全国各地按照中央的要求,都积极在开发新技术、突破核心技术方面下功夫。如果中国 “十四五”期间能够把这些短板补上,把目前技术掣肘的问题解决了,中国就不仅是一个工业大国,而是会走向工业强国,这是非常明显的趋势。按进步速度来看,到2030年的时候,这个目标有望实现,中国也有望成为世界第一的经济强国。
何光远同时强调,我们也要看到,现在有些国家对我国在技术方面实行打压封锁限制,甚至引起一些矛盾。所以我国要破除这些干扰,一心一意突破薄弱环节,通过技术创新、自主创新,以及科技人才培养,把基础打牢,使经济发展得更稳妥。现在我们不是仅仅追求经济的数量,更多的要追求经济的质量,掌握核心的技术。
在谈到刚刚发行的《中国工业史》首批7卷,何光远作为最初的发起者之一,对工业史的出版寄予厚望。他表示,编纂出版《中国工业史》是工业界比较关心的事。这些年中国工业是如何发展过来的,应该把它总结起来,留给后代。历史是整个人类向前发展的基础,我们看待任何事物不能脱离历史,所以说工业发展的历史不能丢弃,工业史的出版发行意义重大。
朱宏任:新中国建立是工业现代化观察起点
“中国工业是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就的重要领域和重要方面。我进入工业领域也有几十年的时间了,1991年我在当时的国家计委生产调度局工作。我的工作经历应该说和中国工业的发展在很多地方都是有交集、有关联。我想通过个人的一些体会,来展示我对中国工业取得的伟大成就的一些思考。”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总工程师,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朱宏任对中国工业报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几件工业往事。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总工程师,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朱宏任
两次救灾经历感受工业跃迁
中国工业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朱宏任以他亲历过往谈到了中国工业的跃迁。他说,1991年中国遭受百年未遇特大洪灾,影响面波及到中国的各个方面,当时中国的各个地方在抗击洪水的过程中,都在急切地需要各方面的支持,特别是国家对于各种抗洪物资的支持。他当时在国家计委的抗洪救灾部门工作,当时经常要彻夜加班,调剂物资支持抗洪一线。有一次抗洪前线提出来,要求紧急支援30只橡皮救生筏。就为了这30个救生筏,找遍了各个地方,各个地方都提供不了。直到最后找到了部队的指挥部门,他们紧急调运空运到了抗洪一线。
朱宏任继续说道,这之后,2013年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了7.0级地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很大的侵害。当时党中央、国务院对这件工作非常关心,让他们作为负责救灾物资组织的部门,组织救灾物资。当他们往第一线调集抢险救灾物资,特别是抢险救灾车辆时,情况跟1991年要全国调动物资用各种手段运到第一线时完全不一样。当时救灾物资,特别是在抢险的大型施工机械调运中,从前方传来消息,徐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大型施工机械企业正在自发地往救灾第一线赶。就在他们还在调度的过程中,已经有上千辆的施工机械向现场汇集,造成了交通阻塞。
“也就是说,我们2013年所具备的抢险救灾的力量、工业界提供的救灾物资的能力,已经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了!”朱宏任激动地说。
工信部担重任化险为夷
“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工业是一步步往前发展的,2008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指挥下成立了工业和信息化部。而2008年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值得记忆的一年。”朱宏任接着回忆了一件令他印象深刻的事情,2008年年初,一次影响全国的雨雪冰冻灾害使得南方,这些冬天也常年保持着零度左右温度的区域气候急剧下降,当时很多电线上结了厚厚的冰坨,最后由于重量太重,把电线杆都拉塌了。然后从广东到中国北方的公路因为厚厚的积雪结成了冰,交通已经中断,铁路也不通了。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经济社会还能够发展,保证灾害不给人民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首推的就是要把各种各样的抗灾物资调到一线,要为参与救灾的人员提供更加有效的装备,要对这个过程实施有效的指挥,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务院煤电油运和抢险抗灾应急指挥中心,统筹协调煤电油运和抢险抗灾中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工作。而就在这个工作基本完成,还没有彻底完成的情况下,当年3月,中央决定成立工业和信息化部,一些重要的职责就集中到了新成立的工信部的肩上。
当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发生,这次大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刚刚成立的工信部承担了为灾区一线提供更多的抢险救灾装备与物资的工作。当时工信部的领导李毅中部长陪同温家宝总理到了抗震救灾一线,在那里做调集救灾物资往前线去的工作安排。
2008年8月开始,一场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又向全世界袭来。当时中国因为是出口大国,受到了严重影响,一些合同订单都被需求方取消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成立的工信部要组织工业战线应对危机。当时,工信部的领导经过认真研究,向国务院进行汇报,在国务院的统一指挥下,及时提出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就是要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和影响降到最小,要抓住这个机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十大产业包括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等涉及到工业发展的十个重要行业,应该说对后来企业转型升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中央投入1万多亿元资金,然后撬动全社会加以投入一共达到4万亿元,使中国率先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一年的历程是和工信部刚一成立联系起来的,每想到这一点心里也很激动。”
紧接着,朱宏任讲到了最激动人心的时刻。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开启了中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
朱宏任仿佛再次回到了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他情绪激昂地说:“我刚好有幸到了测控大厅目睹了发射过程,当发射成功的时候,大家热烈鼓掌,还有的同事在一起拥抱。我当时一下就觉得眼前一阵模糊,一种自豪之情油然而起。作为一个为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奋斗了一辈子的同志,我们看到今天中国工业的成果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中国的火星探测器作为中国工业成果的标志遨游太空,心中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三段历程看工业发展
在谈到中国共产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时,朱宏任认为,和中国现代化相连的工业化进程要以新中国的建设作为观察的起点。在旧社会,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或者说民族工业只是昙花一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应该说官僚垄断资本控制的工业和帝国主义控制的工业,要占到中国工业的8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现代化的工业化进程,是根本不可能办到的。而只有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真正的站起来了,我们为自己的生存,为自己的发展共同努力。这样的一个进程,应该说才真正的开始。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这一段时间叫三年恢复时期,是中国进行工业化努力的准备时期。
“然后中国进入了现代化和工业化建设的历程,这样的历程是一以贯之的,我把它用三段来加以描述。”朱宏任说,如果从1949年往后看30年的话,可以把这个过程叫做艰难过程,这是一个艰难困苦的过程,也是一个艰难奋斗的过程。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共同奋斗建立起了新中国的工业,中国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朱宏任说,1978年之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阶段。在这之后,把目光再用30年,或者再用更长一点的时间来看,这个过程叫做光荣过程。它是在苦难之后,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焕发出冲天干劲,然后充分释放自己的潜力,进行不断投入的过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工业展现出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中国已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以此为起点,特别是从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又走上了新的历程,朱宏任把这个过程叫做伟大历程, “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将在这样的伟大历程中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使中国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真正地占到世界制造强国的行列之中,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些都与我们党领导工业发展密切相关。”
朱宏任在采访的最后谈了他对出版《中国工业史》的看法。他说,《中国工业史》即是一部荣誉册,也是一部任务书,中国工业人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中国工业人应该怎么做?怎么能够体现已经积累的优势,然后要克服哪些困难继续往前走?应该说《中国工业史》就像一面镜子,它把之前做的这些事展现给大家,给人以启示。在中国工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努力的过程中,《中国工业史》将给全体工业人以力量、以推动力,支持我们更好地迈向前方。
濮洪九:煤炭人的红色基因“与生俱来”
“我是1956年由国家分配到煤炭系统工作,到现在已经65年了。所以应该说,我本身经历了煤炭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直至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煤国家的整个历程。”原煤炭工业部副部长濮洪九接受中国工业报采访时,首先回顾了几十年来煤炭工业取得的巨大变化。
原煤炭工业部副部长濮洪九
70余年奋进 煤炭工业呈现五大变化
濮洪九说,1957年煤炭在整个国家能源消费的比例是92%,占了绝大部分。后来的30年,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的比例都在70%以上。到了2020年仍然占到56%,所以应该说煤炭一直是中国的主体能源。新中国成立七十余年来,煤炭职工为国家贡献了将近900亿吨的煤炭。1949年产量是3432万吨,2020年是39亿吨,产量增加了110倍以上,保证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要。这是第一个变化。
二是煤炭工业的发展理念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再加上煤炭科技的发展,使得煤炭由手工业变成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2016年,我正好80岁。我听说黄陵矿业集团搞智能化采煤取得成功的消息。我就去到矿上,当时在黄陵煤矿地面调度室,我按了两个按钮以后,银幕上在井下的皮带运输机、刮板运输机、采煤机和液压支架全部启动起来了,煤炭就采出来了,井下实现了无人值守远距离操纵。这个使我非常感动,因为我参加工作的初期,还是手工业为主,现在已经完成了智能化开采,而且到2020年自动化的工作面已经建成了400个。‘十四五’规划要建立1000个以上。”濮洪九说,这说明煤炭工业不但产量在增加,技术水平也在提高。我国的采煤技术、煤矿基建的制造水平、煤化工水平都具有了世界级的潜力。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三是煤炭工业绿色低碳环保理念的提高。习近平总书记讲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这点对煤炭工业启发挺大,现在行业在进行绿色开采、低碳运用、保水开采等。应该说环保、绿色概念促使煤炭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
四是安全状况的变化。党对安全工作特别关注,各企业增加了责任感,又进行了投入,还有专门的安全检查机构。2020年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065,属于国际水平,所以说安全状况显著好转。
五是煤炭综合利用有了很大发展,煤炭行业曾经把煤炭生产、建设、综合利用作为行业三大主体,发展得挺快,特别是煤化工领域有了很大的技术突破,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都取得了很大的效果。2020年煤制油产能达到900多万吨,煤制气51亿立方,煤制烯烃达到1500多万吨。应该说以煤为主综合利用,让煤炭不仅仅是燃料,而是作为原料进行低碳使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煤炭职工为革命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濮洪九感慨地说,我国煤炭的储存条件并不好,都在地下。所以煤矿职工在平均深度是600米的地下,80个矿是在1000米以下的地区,在和地下水、瓦斯、低压、高温等恶劣条件抗争的情况下,每年开采出来近40亿吨的煤炭,来保障我国的能源供应,应该说煤矿职工确实贡献了力量。正如周恩来总理当年表扬煤炭职工的那样,煤炭职工是出了力、救了急、立了功。煤炭能有这么好的发展,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是分不开的。
煤炭职工不仅仅是为国家出煤,而且是参加了中国红色革命运动。濮洪九介绍说,安源路矿是江西萍乡的安源煤矿和湖南株洲到萍乡安源的株萍铁路的合称,共有工人1.7万人。为了开展安源工人运动,1921年秋冬,中共湖南支部书记毛泽东两次到安源调查,向工人宣传劳工解放思想,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1922年2月,中国共产党第一个产业工人支部——中共安源路矿支部在株萍铁路安源火车房中诞生,同年5月,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正式成立,进一步集结了工人力量。同年9月14日,在刘少奇等同志的领导下,震惊全国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爆发。其他的矿物局,比如开滦矿务局等,都对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党的坚强领导筑牢行业发展根基
“一直以来,应该说党和国家对煤炭工业非常重视。”濮洪九回忆说,1956年煤炭部第一次劳模会是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的。周恩来总理亲自定的向国外引进43套综采机械化设备,后来是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70年代决定引进100套综采设备。在当时外汇紧张的情况下,很不容易。这样打下了煤炭走向现代化的根基。现在中国的煤机不但能自足,而且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能够向欧洲和印度等地出口。
濮洪九接着举例说:“2019年,中国矿业大学建校110周年,我到徐州调研,被告知习近平总书记刚到徐州贾汪区考察采煤塌陷地整治工程。贾汪区潘安湖神农码头原来是采煤塌陷区,经生态修复变成了湖阔景美的国家湿地公园。习近平总书记夸赞贾汪转型实践做得好,现在是‘真旺’了。他强调,塌陷区要坚持走符合国情的转型发展之路,打造绿水青山,并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所以说煤炭的发展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党的关心下发展起来的。”
未来煤炭工业压力与机遇并存
伴随着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需要,中国能源革命在向纵深发展,煤炭行业的革命首当其冲。特别是近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确定,这对煤炭行业提出了革命性的要求。就这些新变化,濮洪九说,煤炭行业要知难而进,特别是要转变观点、明确责任;要主动担当,提早谋划,做好准备。
他具体谈到,煤炭行业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对内要理顺行业发展与退出的关系。发展就是尽量走绿色、高效、环保的发展道路,保证给国家提供有质量的煤炭。那么煤炭行业又面临必须要退出的问题, “十四五”我国不会再增加煤炭消费量了,那么 “十五五”可能还要逐渐减少消费量,这就需要妥善考虑退出问题。这里面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好煤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交融的问题。煤炭要逐渐减少量,但是国家经济对能源的需求还在增长。那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要增长,煤炭要下降,这中间要有合理适度配合。因为新能源的发展是有个过程的,配合不好容易出现不平衡或者短缺的问题。所以煤炭要起到国家能源供应兜底的作用,责任很重大。二是要处理好退出煤矿的人员安置、资产处理,矿井空间利用问题。
谈到刚刚出版的《中国工业史》首批7卷,濮洪九认为,《中国工业史》和当前的党史学习教育正好可以配合起来。我们需要知道党史,需要知道国情,那么中国工业建国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发展道路,所以把工业发展历程汇编起来很有教育意义,可以反映我们的民族精神,对中国工业自身是一种激励,对年轻人会有启迪,让工业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
李士忠:化工人要牢记永远跟党走
“我是1957年参加工作,一辈子学化工、干化工,我亲历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化工发展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化学工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谈到行业变化时,原化学工业部副部长李士忠说,化工人用七十余年的时间改写了一个害羞的数字。1949年化工生产总值只有1.77亿元,现在已经达到7.27万亿元,成为世界化工第一大国。
原化学工业部副部长李士忠
从 “夺肥会战”看化肥产量的增长
李士忠说,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让世界震惊的有两件大事。一是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国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二是多年来,中国大力推进农业振兴,不断刷新粮食增产丰收记录。这个成绩可以称之为丰功伟绩。在这样的伟大事业中,化学工业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化肥、农药、农膜等行业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化肥对粮食增长,对农业的发展贡献力最大。
“1949年我国化肥只有南京永利铔厂,每年生产800多吨标肥,折纯是160来吨。我们现在每年折纯化肥已经达到6065万吨,标肥是3亿多吨。可以说创造了人间的奇迹。”在谈到化肥行业奇迹时,李士忠讲述了影响行业发展的历史往事。
李士忠说,1971年,燃化部成立不久,就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燃化工作会议。会议主要落实石油、煤炭、化工系统的五年规划,当年奋斗目标以及完成各项任务的主要措施。在会上,国家下达了要完成年产1500万吨标肥的任务目标。但是这个任务难以完成。这事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为此在全国政协礼堂召开了一次全体会议。当时国务院主管工业交通的独臂老将军余秋里同志亲临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他从10:00一直讲到下午1:30,整整讲了三个半小时,反复强调必须超额完成1500万吨的化肥国家计划。他在讲话中严厉批评了坐在台上的分管煤炭、化工、铁道的各位部长。因为他深知,化肥产量上不去意味着什么,会带来什么可怕的后果。”李士忠说,这次会议可以说下达了战斗命令,就这样化工系统展开了一场 “夺肥会战”。
李士忠接着说:“有一天我接到通知,说部领导要听取当天化肥生产情况的汇报。我一进会议室,在座的有包括康世恩部长在内的五位部长。当我汇报由于备件和维修钢材短缺,好多化肥厂不得不经常停产检修时,康世恩当场决定,让原石油部、煤炭部、化工部所有的仓库全部打开,让各化肥厂来选备件,挑钢材,把设备维修好,保证化肥的正常生产。这么多的部长听汇报,康世恩做了这么重要的决定。真是超乎寻常。”
而更超乎寻常的是什么呢?李士忠说,当时化工生产调度室来了一位意想不到的特殊调度员。一位部级领导来到调度室亲自调度各地各企业的化肥生产情况,帮助企业解决生产问题。他从周一到周六每天晚上一场,周日上午一场、下午一场,直接和各地化工企业对话,来动员指挥 “夺肥会战”。这个举动大大激发了化工战线上各级领导和全体职工的生产热情。大家把完成1500万吨化肥的国家计划作为化工战线全体同志的共同行动。广大职工日夜奋战,同时在煤炭、铁路和电力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当年大大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
这之后不久,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国外引进13套30万吨合成氨50万吨尿素的大型化肥生产装置,这个决定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毛泽东主席亲自圈阅同意。设备按照计划很快引进建成投产,这意味着化肥产量翻了一番。到1978年,我国化肥年产量从1500万吨标肥一下达到4000多万吨标肥,大大缓解了化肥供应紧张的状况。“所以说,化肥的生产成就是来之不易的,有那么多的中央领导同志在参与、在关心、在决策。”
从申请冬储资金看我党的决策魄力
李士忠还谈到了另外一件事, “我们都知道化肥的用肥旺季是春耕和夏种,但是化肥生产是常年的。所以到了用肥淡季,化肥就会积压。由于流动资金不足,好多企业减产或停产,造成了用肥旺季的化肥供应紧张。为此,化工部几次写报告向国家申请化肥冬储资金,由部里统贷统还,然后给各企业增加流动资金,保证化肥的正常生产,便于来年春耕供应。但是这个事好几年都没有完全得到解决”。
转机出现在1994年。李士忠边回忆细节边说道:“朱镕基副总理要在11月18日召开资金调度会,进一步研究流动资金的贷款问题。我去参加了会议。会议九点钟准时开始,朱镕基副总理表情严肃地走进了会议室,他开门见山地说,今天主要研究放不放钱的问题,先听听大家意见。这时候各部委的领导都踊跃发言,一致呼吁现在产品积压太严重,生产不能正常进行,好多企业都面临着停产。所以必须要放流动资金,放贷款。一直讨论到10:30,朱镕基宣布:根据大家意见,我决定放。然后他就分配给各部委的贷款定额额度。当朱镕基提出分配给化工部25亿元额度时,我汇报说,需要再给冬季化肥储备资金增加10亿额度,总额达到25亿元。”
李士忠详细解释了增加冬季化肥储备资金额度的原因,朱镕基问他能不能保证到期归还贷款?李士忠作出了还钱的保证。“朱镕基接着问,这批统贷统还的资金,谁来管理?我立即汇报说是由中国化工供销总公司负责管理。他接着又问,供销总公司是地方的还是部里的?我接着汇报供销总公司是部里直属单位,人财物都由部里直接管理。然后经过现场的讨论,朱镕基大声地说,好,给你增加10亿元!”在你来我往的对话中,一件影响行业发展的大事就这样直截了当地得到解决。
李士忠说:“我回去立刻向顾秀莲部长和贺国强副部长进行了详细汇报。两位部长立即召集各省市区的化工厅厅局长和各重点化工企业负责同志到京,对25亿元统贷统还资金做了具体安排。后来经过大家的努力,按时还清了钱,但是还清以后仍然再贷再还,连续使用了15年。”
“所以由于朱镕基副总理的关心和决策,使我们在淡季的时候,保证了化肥的正常生产,确保了粮食增产增收。现在回想起来,化工行业各种大的发展,都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和几百万化工儿女的不懈努力下取得的。所以我们要牢记永远跟党走,勇敢前行,争取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李士忠最后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