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预留版块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新闻

辽宁战略科技实现突破,一批大国重器在辽宁问世

发布时间:2021-06-15点击数:

   6月8日,在中共辽宁省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系列发布会(第三场)上,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力威介绍了辽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的思路、措施与成效。

  王力威介绍,辽宁省委、省政府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发展的内生动力,依靠科技创新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加快集聚科技要素,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在党的领导下,辽宁科技事业不断发展,逐步建设成为创新资源丰富的科技大省,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基础研究成效卓越。建成国家级各类科研平台3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3家,两院院士达56人,数量居全国前列。金属材料、航空发动机、工业自动化等25个学科和专业研究在全国乃至世界举足轻重。金属纳米结构材料、国产止裂钢等重大创新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全省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04%,进入全国前十位。

  战略科技实现突破。“水下滑翔机关键技术”写入习近平总书记新年贺词。国产首艘航母、航母舰载机、跨音速风洞主压缩机等一批大国重器在辽宁问世。“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碳化硅复合材料助力“嫦娥五号”和“天问一号”探测宇宙。近年来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28项,数量居全国前列。

  高新产业发展壮大。开发出工业智能机器人、超大型智能油轮、110兆瓦级重型燃机、128层螺旋CT、12英寸集成电路薄膜设备等300余项重大创新产品。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4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7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0000家。建设了100个“5G+工业互联网”示范工厂和园区。IC装备、软件、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民生科技效果显著。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攻克核心关键技术37项,自主研发出移动CT机、无创呼吸机等抗疫先进成果65项,科技防疫发挥了重要作用。累计派驻科技特派员5492人,示范农业新品种、新技术366项,带动农户23.8万户,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建设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8家,服务患者30余万人次,培训基层医护人员20余万人次。

  进入新发展阶段,省委、省政府在科技强省建设上迈出了新步伐。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振兴发展的战略支撑,全面谋划、系统部署科技创新工作。坚定不移地走创新路、吃技术饭,发挥辽宁科教资源优势,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辽宁智慧。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力做好“三篇大文章”,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带动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布局建设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充分发挥辽宁优势,在新材料、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芯片制造设备和工业基础软件等领域,着力解决一批“卡脖子”难题。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高度重视科技型企业发展,主动作为、做好服务、强化保障。通过“带土移植”引才方式,“三位一体”引进项目、团队和技术。以制度创新为科技创新打造生态、厚植土壤。

  为此,全省各界共同努力,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措施,取得了新的积极成效。

  一、在战略规划上求统筹。让创新统筹贯穿于辽宁振兴发展的各重点方面。聚焦绿色低碳目标,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行动,编制辽宁省绿色低碳技术清单,开展科研攻关、推广示范、人才培养、产业培育。实施科技支撑数字辽宁建设行动。出台《数字辽宁发展规划(1.0版)》,支持沈阳、大连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沈抚示范区建设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加快数字技术全方位、全链条赋能产业,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实施科技创新服务“三篇大文章”行动。用科技创新赋能优势产业,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制定“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坚持“四个面向”,部署落实科技强省建设的目标、任务和重点项目。围绕落实24条重点产业链,加快提升31个重点创新链整体效能,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二、在制度创新上下功夫。以制度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创新活力。让企业当“盟主”,以契约为纽带、市场化为导向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创新联合体。已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200个。改革科技项目组织方式,由企业出题,实施“揭榜挂帅”科研攻关机制,让想干事、能干事的科技人才挂帅出征。已实施了173项“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完善科技成果产权激励制度,允许企事业单位采取股权奖励、股票期权、收益分成等方式,对科技人员进行激励。探索实行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在科技基金等项目中,允许预算包干、目标包干、责任包干。在省科技进步奖中设立企业重大创新成果应用奖,按照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标准给予奖励。

  三、在创新生态上谋突破。研究出台《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以法治保障促进科技创新生态优化。允许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在选人用人、科研立项、经费管理、职称评聘、薪酬分配等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赋予科研人员自主选择和调整技术路线的权利,实行绩效工资、项目工资、年薪制等分配方式。建立容错机制,科研项目允许试错,科技创新决策允许尽职免责。鼓励科技创新百花齐放,依法保护各类创新主体合法权益,在组织实施科研任务过程中不设门槛、不设边界。严惩科研失信行为,对论文造假、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伪造篡改科研数据等行为纳入科研“黑名单”,实施多部门联合惩戒。

  四、在科技平台上聚要素。打造辽宁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联合“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全新体制共建辽宁创新发展研究院。搭建开放式、应用式科研平台,促进优质科技资源在辽宁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加快推进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打造在世界有影响力的材料科学研究创新高地。创建洁净能源实验室。突破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清洁高效利用关键技术,打造国家能源科技“集团军”。依托省内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联合省外优势科研力量,共建辽宁实验室,争创区域综合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争取“大连先进光源”“未来工业互联网创新基础设施”“高能射线多束源材料多维成像分析测试装置”8个等大科学装置纳入国家规划,抢占科技制高点。加大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支持力度,培育“高端精密制造”“深部工程与智能技术”等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端医学影像设备”“菱镁资源综合利用”“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依托产学研联盟,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建研发机构,沈鼓-大工研究院等经验在全国推广。对省级各类创新平台进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提升支撑产业创新发展的能力。

  五、在人才集聚上求实效。围绕优势产业和领域,引聚人才团队,为辽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强化“兴辽英才”政策引领,重奖获国家、省级科技奖励的技术攻关团队,和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的创新创业团队。已选拔培育了领军人才和团队389人(个),承担国家级科技重点项目170余项,研发重要新产品500余种。以“带土移植”的新方式引进人才、团队和项目,通过“揭榜挂帅”,组织省外科研团队承担科研攻关任务;通过“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广泛引进创业团队,培育科技创业新苗。充分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区域联合基金的平台作用,组织全国智力资源,解决了辽宁重点领域的共性基础研究难题。平均每年组织项目30项,平均支持额度200万元以上。已实施联合基金项目128项,带动企业新增经济效益超40亿元。打造招才引智活动品牌,利用“揭榜挂帅”科洽会、海外学子创业周等活动,拓宽了高端人才团队引进渠道。

  六、在企业培育上出实招。让辽宁创新创业沃土上的新苗越来越多。以高新区为主阵地,累计培育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2163家,今年一季度,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2.2%,瞪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54.9%。在高新区出台科技企业培育、科技创业孵化等优惠政策,打造科技企业聚集的政策“洼地”。广泛开展科技招商,组织各市、各高新区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开展科技政策和创新需求推介,吸引科技领军人才带团队、带项目来辽创新创业。美行科技、无距无人机、恩柽生物等新引进企业快速成长。健全“研发+孵化+产业”的模式,建设企业孵化器、中试基地等孵化载体300个以上,大力培育科技型初创企业。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创业培育基金,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支持科研人员携带科技成果领办、创办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与金融工具形成合力,开展科技信贷风险补偿、科技担保、科技创业投资、上市培育等服务,助力科技企业发展壮大。在全省小微企业名录中全面梳理有创新性的企业,建立科技企业后备库,纳入科技企业政策支持范围,夯实企业培育基础。

  七、在成果转化上多撮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夯实撮合基础,储备并发布省内主要高校院所可转化和在研科技成果2800余项。实施了195个产教融合“双百计划”重大项目。撮合科研供需对接,持续举办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对接会。近期举办中科院驻辽科研单位举办专场对接会,发布最新技术和成果近500项,组织省内1000余家企业参与对接。通过系列活动,2020年,全省高校向省内企业转化成果2000余项,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省内转化率突破50%。打造市场化撮合平台,高标准建设东北科技大市场,集聚100家以上科技服务机构、金融机构,在企业、科研单位建立60家以上分市场和工作站,建立覆盖全省的技术交易平台。健全专业化撮合体系,通过91家省级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400余名专业技术经纪人,为企业和高校院所合作提供专业化服务。激励各方撮合的积极性,对科技成果转化方、承接方、中介方均明确股权和利益分配比例。对重大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最高给予500万元的奖励。

  八、在科研评价上促改革。树立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弘扬科学家精神、科研“三评”改革、科研诚信建设等重要政策举措。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实施分类考核评价,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对科技人才评价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将市场评价和成果转化收益作为重要评价要素。对科技计划项目进行分段评价,评审立项时进行可行性和先进性评价,验收结题时进行成果产出质量和产业化促进效果评价。对科技创新基地评估突出支撑服务能力,强化服务全省重大需求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和效果。

  九、在服务科研上做提升。深化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提升科研服务质量。在放权上做“加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赋予科研机构更大的科研管理自主权。在管理上做“减法”。精简项目申报评审程序,简化项目评估、检查、抽查等活动,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在政策上做“乘法”。让科研人员在事业上有平台,在项目上有资金,在职称上有通道,在待遇上有提高,构建全链条政策服务体系。在分配上做“除法”。分类、精准落实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政策,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

  十、在抓好落实上显担当。工作体系集成化,通过部门合作、省市联动、科教协同、省院会商,集成各方面创新资源要素形成合力。工作任务清单化、项目化,把科技创新重点任务细化为15项高质量发展工作指标、220项重点项目,分别明确各市、各部门工作目标、完成标准、落实责任。工作方式专班化,围绕“碳达峰”“碳中和”“联盟构建”“揭榜挂帅”“带土移植”“企业培育”等重点任务,跨地区、跨部门组成了12个工作专班,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十四五”时期,辽宁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努力把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以科技创新的手段培育壮大企业群体,用科技创新的力量促进产业升级,为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振兴提供强劲动力。

科技动态

产品技术

政策解读

© 2018 湖北省机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邮箱:hbjd2018@126.com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8号湖北工业大学机械楼教七-A701室 邮编:430068 技术支持:未来视窗

官微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