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预留版块

政策解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策解读

青岛:“双碳”命题下的绿色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2-12-30点击数: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7次提及青岛,希望青岛在传统产业升级、能源交通结构、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表率和突破。

  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征程中,国家、山东对青岛寄予了厚望,青岛也正在通过绿色低碳与动能转换协同发展,加快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和产业链绿色升级,走出一条制造业“绿色崛起”之路。

  勇闯新路,政策先行。

  早在去年年底,《青岛市加快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正式印发,“鼓励引导绿色低碳发展”政策被首次独立成款纳入,对国家绿色项目按照国家奖补的50%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的奖补;

  体系建设上,青岛围绕重点行业领域,积极创建绿色制造示范,打造集产品绿色设计、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等“四位一体”的绿色制造体系。截至目前,青岛已有省级以上绿色工厂42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家,绿色设计产品181款,绿色工业园区1家;

  技术创新上,青岛通过打造创新资源集聚区来为制造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如今,青岛已培育起1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5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5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夯实了绿色技术创新底座。

  工赋青岛、智造强市,创新驱动和数字赋能下,青岛传统产业迅速切入迭代升级的快车道。以化工产业转型为例,青岛目前已基本形成2个化工园区和5个重点监控点共同发展的“2+5”化工产业格局,化工企业退城入园步伐稳健,入园率突破25%。

  与此同时,新兴低碳产业正在加速崛起。随着芯恩、惠科、京东方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青岛,全市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24.5%、10.2%和50.3%。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青岛如何借由国家战略布局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

  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青岛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融媒体访谈节目《工赋青岛》2022年第八期聚焦绿色高质量发展,邀请海湾集团、青岛特钢、山东领军科技集团、北辰先进循环科技(青岛)有限公司、卡奥斯智慧能源、青岛鼎信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等30位企业负责人以及中科院青能所泛能源大数据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田亚峻、青岛科技大学气候变迁与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长胜,围绕产业绿色转型、循环经济发展、数字技术赋能等内容畅所欲言,共同探讨“双碳”命题下青岛发展的新机遇。

  “双碳”目标下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

  提到化工产业,似乎很难跟绿色发展联系起来,但是海湾化学却颠覆了大家对传统化工产业的“偏见”。碧水蓝天交相呼应,罐体错落有致,管廊纵横延展,偌大的生产现场几乎看不到一个工人。如此现代化的“工业风”景象,正是海湾化学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缩影。

  2012年,海湾集团利用老城区企业环保搬迁改造的有利契机,将企业搬迁与转型升级相结合,以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的“3R”原则作为检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截至2021年底,海湾集团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不到搬迁前的1/4,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98%以上。其中,平均折百烧碱单位产品能耗、聚氯乙烯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均达到国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是关键。海湾集团副总经理左志远介绍,“十四五”期间,海湾化学将坚持创新驱动战略,通过建立与市场接轨极具竞争力的研发薪酬体系,吸引大批“双一流”高校硕博加盟,倾力打造海湾科技产业研究院。最近,海湾集团研发大楼正式启动建设,该项目预计投资10亿元,一期项目投资1.9亿元。

  围绕延链强链补链,遵循横向耦合、纵向延伸的原则,海湾集团董家口基地全力打造的“乙烯—氯乙烯—聚氯乙烯”、“乙烯+苯—苯乙烯—聚苯乙烯”、“环氧氯丙烷+双酚A—环氧树脂”、“烧碱—偏硅酸钠”四条石油化工—高端新材料产业链基本成形。作为山东省重大项目,海湾化学双酚A项目投产后,将广泛用于高端聚碳酸酯、环氧树脂、汽车、机器人等高端制造领域。该项目是国内首套也是单套产能最大的以苯、丙烯为原料生产双酚A的一体化装置,建成后可改变国内生产高端聚碳酸酯原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青岛特钢也同样通过绿色转型,实现了“传统”产业的“不传统”发展之路。以超洁净钢的代表产品帘线钢为例,为响应国家“双碳”战略、打破国外垄断,青岛特钢成功研发了“高端高碳钢一火成材”工艺,并自主创新构建了帘线钢冶炼轧制过程可视化数字平台。青岛特钢副总经理王海波说,与国外目前普遍采用的“两火成材”工艺相比,吨钢可节约能源55kg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0kg,真正实现了高效率、高端化、低碳绿色、经济化生产。

  “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

  资源循环利用是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一大亮点工作,也是国家重点实施的“碳达峰十大行动”之一。山东领军科技集团是一家致力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的科技环保型企业,以固废利用、绿色建材等为主导产业。目前,领军在平度、莱西的绿色新型建材和循环经济生产基地已全部投产,每年可消纳大宗固废 300万吨。工业固废通过领军的免烧结核心技术,经过压制、成型、养护、涂装等环节,就可摇身一变,成为生态砖石、高附加值预涂板等环保建材。

  山东领军科技集团董事长李香祖以石墨尾矿为例介绍,在平度和莱西,每挖1吨初级石墨就会产生15吨的尾矿。领军集团利用石墨尾渣生产出各类生态砖石产品,包括透水砖、水工砖、路沿石等。另外,石墨尾渣还可应用于道路工程的水稳层材料中,各项性能指标完全合格,成本还能降低40%以上。既消纳固废、助力环保,又降低成本,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在循环经济领域,青岛还有一家企业——北辰先进循环科技(青岛)有限公司则专注于废旧动力电池的循环利用。北辰先进循环科技(青岛)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涛介绍,北辰循环采用全干法对电池进行纯物理高精度分离,打破了传统的焚烧式的处理方法,并且全部使用光伏发电,用绿电打造了一个零碳排的锂电池回收工厂。据悉,目前项目已在上海落地,青岛城阳区的建设也正在进行,预期明年六月份可以投产。

  青岛科技大学气候变迁与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长胜介绍,整体来看,青岛市资源化利用水平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2020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7.3%,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和全省水平31.9和8.8个百分点。据青岛市最新公布的结果,2021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升至89%。

  全面推进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是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打造符合青岛工业经济结构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李长胜建议:一是,青岛市加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高值化利用。重点推进钢渣、粉煤灰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在低碳水泥、固废基高性能混凝土、节能型建筑材料等领域高值化利用;二是,大力推进可再生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在家电、汽车等产品推进生产者责任延申试点,推进废旧动力电池资源化规模化、高值化利用;依托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发展废弃家电产品智能拆解,推进废旧轮胎、废旧塑料等循环利用等。

  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绿色化发展

  在“双碳”战略目标下,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成为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一批青岛企业正在通过数字化打通行业壁垒,实现生产高效化、低碳化。卡奥斯智慧能源利用工业互联网,创新开发了国内领先的智慧能源定制平台,为能源服务数字化提供底层科技支撑。

  卡奥斯智慧能源建立了线下节能场景、线上数字化平台的标准化体系。基于这一套体系,实现了能源源网荷储等的可视化、智能化,和智能微网、空压站、智慧冷热等场景解决方案。十三五期间,卡奥斯智慧能源助力海尔集团单位产值能耗减少30.3%、减排二氧化碳11.05万吨。

  同时,卡奥斯智慧能源还将应用场景延展至更多企业、园区、政府。在园区端,打造了海尔中德智慧园区、天津八里台双碳智慧创新园区;在企业端,打造了美心集团、容百科技、黄石东贝等高能耗企业转型样板,实现了减碳理念和降碳技术在不同场景的落地。

  的确,构建系统的碳排放以及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同时依托数字化手段实现精细化管理是未来制造业企业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大势所趋。而鼎信就正在走数智化制造之路。

  2014年,鼎信投资兴建了36万平方米的鼎信科技产业园——“智慧工厂”,通过智能制造实现了从芯片复制到产品复制的跨越,形成了AI+异构计算芯片和产品“高质量”的良性循环。并且园区内建有1.6万立方米地下蓄水池,可以经济、高效地解决整个园区夏季制冷、冬季供热的需求。一年统计数据显示,园区减少碳排放近1万吨,整体节能50%以上。

  工赋“双碳” 青岛向“绿”而行

  绿色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当前青岛正扎实推进振兴实体经济三年行动,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与实体经济振兴同频共振,正在成为青岛经济提质领跑的关键。作为工业领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工赋青岛 智造强市”如何实现“工赋双碳”,中科院青岛能源所泛能源大数据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田亚峻表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动力和韧性离不开工业,尤其是制造业,但是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不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以青岛为例,当前青岛的碳排放强度全国名列前列,但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有所下降。这就需要在工业方面注入新的活力,但是这种新的活力绝不仅仅是注入新的项目,更重要的是要在工业活动过程中做文章,实现高质量的发展。相信随着“双碳”目标的不断推进,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拥抱绿色制造,为青岛高质量发展增添更大动能。(中国网)

科技动态

产品技术

政策解读

© 2018 湖北省机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邮箱:hbjd2018@126.com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8号湖北工业大学机械楼教七-A701室 邮编:430068 技术支持:未来视窗

官微二维码